当前位置:必读小说网>历史军事>北颂> 第1011章 汝父去也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011章 汝父去也(1 / 4)

狄青走后。

寇季在庆国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建设。

为了拥有足够的劳动力。

寇季在庆国的权力机构搭建完成以后,推行的第一道政令,就是全民服兵役制度。

不仅庆国的宋人需要服兵役,庆国的罪籍也必须服兵役。

庆国的三院正副院士,皆有参与中枢政令的商议权力。

议事堂是一个由三院正副院士和庆国国主,七人共同构建的议政之所。

寇季进一步的削弱的王权对庆国的影响,将更多的权力下放了下去。

虽说此举对王权的危害性很大。

但相对的寇氏对这片土地的统治,会变得相对稳定一些。

也不需要藏着掖着。

教材里面要添什么,他直接一股脑的往进塞即可。

所以相对贴近后世的教育模式,轻而易举的就出现在了庆国。

包拯要研究刑律,寇季也大方的批准了。

寇季给了包拯极大的特权,让包拯去折腾。

寇季觉得狄青的封地虽然处在苦寒之地,但还是可以利用一下的。

狄青的封地和寇季的封地相同,都临海,所以可以发展一下海贸和渔业。

狄青的封地上还有许多木材和铁矿,寇季觉得都可以发展一下。

狄青将一切一股脑的推给了寇季,弄得寇季哭笑不得。

寇季最终决定,从庆国抽调一部分人手,跟狄青去狄青的封地上,先清理了上面的野人,然后营造一些屋舍,开垦一些良田,建立一个码头,营造一个造船厂。

但是大多处在年幼的状态。

寇季将服役年龄定在了十七岁到二十一岁之间。

所以能征召到

再加上庆国小国寡民,只要稍微认真一下,就没人藏得住。

也正是因为如此。

寇季推行全民服兵役制度的时候,就十分顺利。

直接规定服役的年龄和年限,然后将文书送到地方上最基层的户长手里。

最基层的户长就会将所有符合年龄的人,送到军营里。

寇准和寇季将花钱的事情定下以后,就将寇季仍在了一边置之不理。

他的目光落在了苏洵、包拯、狄青三个人身上。

对于寇季在汴京城里的遭遇,寇准略有耳闻。

对于苏洵、包拯、狄青三人抛下了锦绣的前程,选择跟寇季一起到了韩地,寇准唏嘘之余,给予了高度赞扬。

寇准很健谈,跟苏洵、包拯、狄青三人谈天说地的说了足足大半天。

只不过宋人服兵役,那是真的手握着枪杆子训练。

而罪籍们服兵役,纯粹就是农垦兵团和建设兵团的结合体。

让寇季庆幸的是,寇天赐在治理庆国期间,对庆国的户籍统计十分重视。

庆国境内,但凡是活着的,全部都记录在册。

庆国地方上最基础的权力阶层是从军伍中退下来的军卒,他们的执行力很强。

简单的庆国朝堂搭建完了以后。

狄青率领着两千人,坐着庆国的大船,从庆国的东北码头出发,赶往了自己的封地。

以狄青如今藩王的身份,率领着精锐兵马在大宋疆土上驰骋,明显有些不合适。

虽然辽地全部都是狄青和寇季的旧部,也不会对他们做什么。

但是已经沦为了藩王,就要有作藩王的自觉。

将苏洵、包拯、狄青安置妥当以后,寇季招来了庆国的所有官员,简单的搭建了一下庆国的权力机构。

大致上和大宋的三三制三权分立的制度相同。

只不过官制构建相对简单一些。

庆国地小人稀,还用不到那么复杂的官制。

此外,在三院院事上,也跟大宋有所不同。

先让狄青的族人和狄青的旧部在狄青的封地上安居下来再说。

狄青满口答应了。

苏洵要去研究学问,寇季就将整理大食书籍,以及编撰系统的教材的重任交给了苏洵。

庆国的一切,是寇季说了算,庆国上上下下,几乎都对寇季唯命是从。

所以寇季根本不需要顾及这、顾及那的。

他们都是军伍出身,眼看着自己的子弟享福都享到了造孽的地步了。

如今有机会磨练自己的子弟,他们不仅不反对,反而举双手赞成。

于是乎,在全民服兵役制度推行下去以后没多久,寇季就征集到了十万的军卒,其中有八万就是罪籍。

仅有两万是宋籍。

虽说早在一年前,庆国的宋人就超过了罪籍。

从学问讨论到了兵事,从兵事又讨论到了时政。

一直到了天黑,寇季四人才心满意足的离开了文昌书院。

回到了韩都的王宫里以后,寇季又和包拯、苏洵、狄青商量了一下以后的路。

包拯想继续研究刑律,苏洵想到文昌书院去研究学问,狄青想先回自己封地上去,先打两场仗,将自己封地上的野人清理干净。

对于发展封地,狄青没太多想法,他只想打仗,不想搭理其他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必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