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必读小说网>科幻小说>1980我的文艺时代> 第233章 布道者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33章 布道者(2 / 2)

靠着文学吃饭的人,把文学弄上神坛,最后只能靠着别人的供奉吃饭,不可怜吗?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生涩的概念和新奇的内容广泛传播出去,让广大读者逐渐接受并喜爱,这样难道不是更好吗?他今天来就是这个目的。

先锋文学的概念对于很多文学爱好者来说,仍是陌生的,尽快的让大家了解这种风格,对于广大的青年创作者来说,是有莫大的好处的。

林老师作为将马原、于华等这些先锋文学作者推向大众的幕后推手,觉得自己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分析完了《冈底斯的诱惑》,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悟到了没有,先锋文学实际上是有几个重要的特点的。

小说在结构上非常独特,几个故事没有什么关联,他们单独成立又串联在同一篇小说中。故事的线索也很不明确,往往突如其来,倏然而去。事件常常没有确定的时间、地点,或者在过程上,或者在结果上进行某些省略。

马原虽然运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但又没有通常小说中故事的那种烘托、渲染和结构,这样就在悬念和结构之间制造一种反差效果,有意识地对读者的期待心理造成失落感。

马原在叙述方式上也很独特,他不停地转换人称,人称就代表了视角、代表了人物的行为和感受,在叙述老作家的时候,他用的是

这样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单纯的客观描述和主观抒发,又和读者保持着密切、自然的联系,类似于一种道听途说的神秘感。”

分析完《冈底斯的诱惑》林为民看到台下不少学生的脸上一脸茫然。

林为民说到这里,底下出现了些许的杂音。

《当代》1983年

但仍有不少人对于马原这种重形式和结构的文风很反感,认为他脱离了文学的本质,变成了一种文字游戏。

传统的“小说观”正在受到挑战。

林为民没有理会台下的杂音,他表情淡定,语调不急不缓。

,可能很多人也不是中文系的,大家就勉强听一听,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在我讲完之后举手提问。”

林为民说完这番话,停下来看了看底下的众多学生,大家的表情异常认真。

“今天我要演讲的内容要借由前两个月在《当代》

随着林为民的提问,底下的学生们齐刷刷的竖起胳膊,一眼望去如同郁郁葱葱的树林。

“好了,大家都放下吧,看来大家都是《当代》的忠实读者。”

林为民讲完这一段,台下的很多学生们更茫然了。

《冈底斯的诱惑》不少人都看过,可他们怎么感觉自己跟林老师看的不是一个东西呢?

林老师,你好歹顾及一下我们的感受好不好。

大多数人的表情茫然,可仍有一小部分真正爱好文学,并愿意为之钻研的学生理解了林为民所讲的概念。

先锋文学,原来是这么回事!

八十年代虽说文学爱好者众多,但更多的是从众的、肤浅的爱好。

台下的大部分学生其实是来见文学偶像的,难道偶像在台上不应该像那些来学校交流的诗人一样,激|情澎湃的朗诵着自己的或者是别人的作品,高谈阔论人生、理想、世界这些宏大的命题吗?

林老师你逮着一篇小说给我们来分析,是真拿我们当中文系的学生了?

林为民没有人前显圣的打算,这次是应中文系的邀请来的,讲的也是文学创作的事,有文学爱好者来听,他欢迎,但让他为了迎合大家讲一些看似高大上、实则空泛无力的内容,实在没必要。

这两年他看多了在大学校园里装逼的所谓作家、诗人,所到之处学生们云集景从,奉若神明,看着可能很爽,但真没必要。

“首先我们来谈谈何谓‘先锋文学’?

先锋这个词大家很容易理解,带上‘文学’两个字又作何解呢?

要想理解这个词的含义,我们需要来分析分析马原的这篇《冈底斯的诱惑》,弄明白了这篇文章,我们也就是弄明白了先锋文学的特点,明白了什么是我所谓的先锋文学。

在《冈底斯的诱惑》里,它实际叙述了几个看起来似乎互不关联的故事。

一个故事讲的是老作家在经历,还有一个故事讲的是陆高和姚亮看天|葬的过程,最后一个故事讲的是藏|民顿珠、顿月兄弟的故事。

底下的学生们发出笑声。

“大家看过这两部小说,应该都能发现这两部作品与现今各种刊物上发表的小说有着很大的不同。我曾经在这一期的编者按当中提到过一个概念——先锋文学,用来形容他们的风格。很多人可能不理解,觉得我在故弄玄虚。

包括前段时间我在《文艺报》上发表的那篇文章,大家应该有所耳闻,赞同者、批评者皆有,而在批评者当中有一波人所持的观点就是,他们认为马原和于华,准确点来说就是马原,他写的东西压根不能称之为小说,都是我为了给《当代》和我自己塑造一种权威形象而硬推出来的四不像。

可能包括很多在场的同学们,在初看马原的作品时,也会因为陷入他的叙事陷阱而感到恼怒。

这些我都可以理解,今天在这里,我想借着这个机会,跟大家交流交流所谓的先锋文学到底指的是什么。”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必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