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必读小说网>玄幻小说>九重天之三国英豪> 第68章 先登麴义 劝服镇南军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8章 先登麴义 劝服镇南军(1 / 2)

如今终于如愿以偿。

汉军显然没有料到李承业会将主力集中在略阳要塞。

曹操率军且战且走,想要退回阴山。

李承业如何肯放弃大好机会,镇北军紧追不舍。

没有想到却在阴山口遭到汉军的埋伏,五万“恨天军”突然杀出,协同原本负责诱敌的两万龙城军,将镇北军围的水泄不通。

果然不出所料,随同麴义“出世”的正是“先登死士”,武将后期武者。

又一支三国时期的精锐兵种面世。

此时残废的松本千在众多“友人”的帮助下,终于到了山海城外。

鬼族早就知道了他的遭遇,并且将其视为奇耻大辱。

如今松本千平安归来,前线的统帅也再无顾忌,开始疯狂进攻。

他前世因为自恃功高而骄纵不轨,被袁绍所杀。

现在看来其身上桀骜不驯的劲头仍然十足。

由于三国英豪对他的忠诚度都是百分百,杨逸倒是不担心麴义会谋反。

只是这样的性格也不好同其他将领合作。

“麴义将军能否以前世为鉴?”

作为“清流”的领袖,他们的影响力不可忽视。

不少心怀抱负,想要为天下、为百姓做实事的地方官员,受到他们的感召,都积极投入到新政的实施当中。

方才有了如今红火的局面。

正是在这种蓬勃发展的氛围当中,六月飞速流逝。

杨逸共获取四百名陷阵营、两千名虎骑、六百名白马义从、两千名解烦卫。

南宫适识趣的没有询问详情。

“今日设宴为将军饯行,大家不醉不归。”

“多谢南宫太守。”

吕蒙并没有拒绝对方的好意。

西线婆罗族三十万大军接近瀚海城,暂时没有任何动作,显然在等待时机。

“陛下神威,岂是我等所能忖度。”

他现在对杨逸死心塌地,武安城的一系列事件,让南宫适佩服的五体投地。

此时又若有所思的看向左首的白袍将军。

“如今大家都是汉臣,吕将军能否将真实身份告知。”

“吕蒙,出身汉王府。”

曹仁有些不解的询问曹操。

“陛下和李承业之间有太多的恩怨,他肯定更想亲手解决对方,我们做臣子的如何能越俎代庖。”

两人站在城墙上望着远方的山河,都没有再说话。

而此时燕郡则是沉浸在欢乐之中。

大家最初还是十分忌惮镇北军,没有想到一场战斗过后,整个北境四郡的形势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会,父亲真的没有任何野心,他既然已经交出兵权,自然不会影响张将军的军务。”

“好,朕答应你。但是丑话说在前头,如果发生任何逾矩之事,莫怪朕不念旧情。”

“多谢陛下!绝对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情。”

看着陆雪蓉欢天喜地的离开御书房,杨逸的嘴角也泛起微微的笑意。

对于有情有义的陆雪蓉,他还是无法狠下心来拒绝。

经过两日激战,四万镇北军全军覆灭,能够逃走的不过几十人。

而此时曹仁趁着略阳要塞守备空虚的机会,将其占领。

经此一役,镇北军只能龟缩在镇北城,不要说对燕郡和周边各郡展开行动,甚至开始失去对代郡和周山郡的控制。

李承业也成为众人口中的笑话。

“大哥,我们为什么不攻打镇北城?”

一时间,边境刀兵再起。

李承业则是趁此机会开始派兵骚扰燕郡,虽然还没有正式发动大规模进攻,但显然带有试探的意味。

为了声援燕郡,汉军开出阴山,兵临“略阳要塞”。

没有想到此举正中了李承业“声东击西”之策。

他原本因为忌惮黑风寨之险,想着如何将汉军调离阴山。

“义,其心可表,誓死效忠陛下。”

“同袍之间,骄纵太过,亦会影响彼此间的合作。”

“此方异界,他们都是义的亲人,如何会起争端。”

听到这里,杨逸终于放下心来。

“麴将军请起。”

对于所获兵种杨逸十分满意,汉军的战力又提升了一个台阶。

麴义,袁绍部下的将领,能征善战,屡建战功。

武皇前期境界。

“麴义拜见主公。”

麴义虽然身材并不高大,但是浑身上下都透出彪悍之气。

北线,由于胡族的连场失利和李承业的惨败,反而成为大汉最稳定的地域。

江南高家也调动十万兵马,随时有进军中原的动向。

南线的蛮族出奇没有任何动静,而此时杨至也终于赶到吴山城。

对方没有隐瞒,大方的承认了身份,却引来周边一阵哗然。

李阑秀费尽心机,不惜采用陷害手段,“请”来的吕将军,原来也是陛下的人。

“原本就打算将实情告知,因为蒙即将远行。”

“吕将军有新的任务?”

“是,已经接到军令。”

“没有想到名不见经传的曹操,竟然能全面碾压李承业,汉军还真是藏龙卧虎。”

燕郡的将领忍不住高声称颂。

只有吕将军诧异的看着他,忍不住在心里吐槽。

“竟然说魏公声名不显,你也算得上人才。”

南宫适满脸的兴奋。

虽然明知陆汉阳父子留在瀚海城不是明智之举,但是他不想只做个冷酷无情的君王,还想是有血有肉的“自己”。

帝王之路,他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但求本心不变。

大汉的各项改革措施以武安城为中心,迅速向周边郡县扩散,受到百姓们的热烈拥护。

杨逸预估新政完全推广需要一段时日,没有想到众多郡县已经如火如荼的开始施行。

这里固然有以荀彧为首的文官集团的功劳,陈淮南、季陵两人也是功不可没。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必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