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必读小说网>历史军事>家兄朱由校> 第一百六十二章 宗室问题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六十二章 宗室问题(2 / 4)

不难从身材和肤色看出,这支兵马是由各色土兵组成的。在孙传庭等人的注视下,这无边无际的人马中奔走出千余骑,向着城门奔来。领头之人,是一个身着灰白色常服的而立之人。他带人策马前来、不过千余骑纷纷在吊桥前停下,只有他和左右官员策马上了吊桥,来到孙传庭等人面前五六步时勒马。三人熟练地翻身下马,领头的灰白常服之壮年便是云南右布政使,丽江土知府的木增。他长相端正,留着三寸短须,下马之后看了看孙传庭等人,脸上表情犹豫着拱手作揖道:“不知何人是孙巡抚?”“在下山西振武卫孙传庭,字伯雅,毕节、赤水巡抚。”孙传庭上前一步,而他身着甲胄的模样,让木增对他有了些许好感。“没想到孙巡抚如此高大勇武,着实是朝廷之幸。”木增没想到孙传庭是这么一个高大,还身着甲胄的文官,而孙传庭也对着五尺六寸的木增作揖道:“木布政使,下官不过是尽了守土职责罢了。”“只可惜明日便要出发前往普市所,不然应该能和木布政使一同守备开鸦驿的。”“呵呵……”木增抚须笑道:“日后必然还有机会的,倒是本官这次捡了一个漏,叛军士气已经被孙巡抚挫顿,本官只需要以逸待劳便可。”说到这里、木增不知道想到了什么,对孙传庭道:“本官于三日前在乌撒分兵,朵甘营被齐王所派参将曹文诏统帅,或许孙巡抚能与曹参将碰到。”在木增看来、孙传庭显然是齐王的人,不止他这么看,连其他人也是这么看的。因此、同样是齐王的人,或许孙传庭和曹文诏能携手抗敌。“曹参将的事迹我听过,希望北上之后能与他一同抗敌。”孙传庭也笑着回应。随后、他对旁边的副将道:“命大军撤出开鸦驿,天黑前返回归化驿休息。”“是……”副将应下,而木增见状也开口道:“那本官就先带大军入驻开鸦驿了,祝孙巡抚北上后,剿灭奢崇明这个叛将。”“借木布政使吉言。”孙传庭混了一个脸熟,随后便指挥大军撤出了左右石堡和开鸦驿。这期间少不了和木增寒暄,毕竟是官场,谁也不知道这一战结束后,自己的去向是哪里。如果孙传庭继续留任贵州,那想必日后和木增之间的走动是不少的。至于木增,他心里的想法就更多了。首先便是和木氏土司不对付的沐府,在奢安之乱中,他们止步不前的模样,想必会落到在战后被收拾的解决。说实话、木增自己都想不通,沐昌祚父子为什么敢于止步曲靖,而是不按照朝廷旨意驰援广西。要知道、哪怕是他木氏,也不敢对大明朝调兵的旨意阴奉阳违。因此、在沐府的骚操作下,木增的心思也就活跃了起来。如果这次、他能凭借平叛的功绩,进一步的扩大在乌思藏,在云南的权力,那对于木氏的发展必然能够锦上添花。木增这人看得明白,从努尔哈赤没有打下辽东的时候他就知道了,大明朝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况且朝廷也在慢慢的变法。一旦变法成功,这百足之虫或许就会困龙升天。他要看的、可比沐昌祚等人看的远多了……所以,如果孙传庭之后能留任贵州,说不定会对他扩大势力的想法有帮助。因此、在孙传庭离去之际,他还叫人送了四百匹马,让孙传庭麾下两百骑兵达到了一人四马的程度。孙传庭也知道人情不好还,但目前他确实需要这四百匹藏马。在连番告谢后,他便领军北上普市所了,而木增也老老实实的守在开鸦驿。他可不会傻乎乎的出城去和安效良和阿迷侬野战,木氏的兵马如果折损太多,对他们统治乌思藏东部,继续在昌都开矿不利。和沈辽之战一样,奢安之乱这一战中,大部分人也都有着自己的小九九。或许是从皇帝和齐王的行为中察觉到了一丝不对劲,因此他们都明白了保全实力的重要性。连武将都能想到这些、那么作为以操控人心为首要手段的一些野心家,自然也不甘落后……————————“符白的意思是,想让我用五省将士和百姓的性命,来换取数百人的飞黄腾达?”在孙传庭领兵北上的时候,泸州石虎关内的守备府中,一个大腹便便,却浓眉善目的官员,正紧皱眉头,质问眼前人。在他的眼前,是一个身着道袍,头戴网巾的六旬老者。闻官员这话,老者也面露难堪道:“懋和,眼下东林乱党咄咄逼人,石斋先生也是无奈,才出此下策啊……”“用十数万将士,百万百姓的性命做谋,确实是下策!”朱燮元讥讽者老者,但老者不以为意道:“眼下孙阁臣、方首辅退下,我浙东子弟在朝堂之上落了下风。”“若是我等再没有其他反应,待东林控制局面,便真的是天下大乱了。”“懋和,你别告诉我你看不出来,那东林之中有多少佞臣。”老者一副交心的姿态,但朱燮元闻言却皱眉道:“东林有佞臣,不可置否,但我浙东子弟呢?淮北大饥一案难道与我们无关?”朱燮元这话,让老者皱眉。朱燮元这人,因为家境不过是普通的富农,连上学都是靠朝廷的地方官署才学文识字,因此一些想法与大部分浙东官员相悖。当年苏州抗矿税一案,知道底下人造反的浙东官员开口便是要调兵镇压,只有朱燮元一人主张发布恩谕。结果恩谕发出,抗税百姓之中的葛成挺身投案,才让这案子了结。由此便能看出,大部分文官,哪怕是面对本土的乡人,也是动辄就提兵镇压。或许在他们看来、能被他们称为同乡的,只有一同考上科举,踏上仕途的人,才能被称为同乡。也正因为朱燮元各种理念与浙东官员相悖,因此他才会遭受排挤。明明少年成名,却年过半百才做上一地布政使。换做其他浙东子弟,恐怕已经是京官大员了。“懋和、这件事情你再想想吧。”老者虽然不喜,但还是规劝道:“吏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必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