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必读小说网>历史军事>家兄朱由校> 番外(十六) 侄不忍叔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番外(十六) 侄不忍叔(2 / 3)

然而面对这个机会,朱瞻基却以“不能趁人之危”的话放弃北伐,坐视脱欢吞并整合阿鲁台。

要知道,这是朱元璋、朱棣两代人为了征服蒙古高原而努力了半个世纪的机会。

结果这个机会就这样被朱瞻基放弃了,并且他还给自己扯上了一个仁义的名头。

如果朱元璋和朱棣知道,恐怕会气的活过来。

也正是因为朱元璋和朱棣这样的人都会在死后得到“人亡政息”的待遇,朱慈燃自然也对此感到不安。

到朱棣去世时,脱欢部还在天山北麓到杭爱山西麓一带驻牧,而面对朱棣去世后的局面,脱欢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把蒙古高原上的秃孛罗和太平这两个被大明羁縻的部落给解决。

因此在朱棣去世后的两年时间里,脱欢先后在宴饮,打猎等环节先后暗杀了安乐王把秃孛罗,贤义王太平。

此时明朝恰逢明仁宗朱高炽也在继位不满一年后去世,明宣宗朱瞻基登基之后先对付叔叔朱高煦,并且在军中大搞清洗。

对于千里迢迢来求救的贤义王太平的大儿子,朱瞻基仅仅是敷衍了事,派使者到草原上敕封宴赏,便回头专心收拾叔叔的余党。

由于朱瞻基拒不履行宗主义务,不到一年之后,太平的大儿子亦为脱欢所杀,脱欢终于一统瓦剌三大部。

“好太孙……”

“仅此?”朱慈燃追问,显然这三个字他已经听过太多了。

由于朱瞻基好圣孙的名头在,加上朱瞻基干的事情不太上台面,因此朱慈燃并不满意这个称呼。

堵胤锡不好说朱瞻基的过错,因此只能遮掩道:

“太孙虽然仁善,但却并不怯弱、迂腐,加上其与齐世子、成山、琅琊郡王的关系均不错,想来国朝与齐国还能再亲切一代人。”

“我会让户部蠲免的,你退下吧,顺带让人去文华殿知会李阁臣、洪阁老,让其午休之后前来东宫议事。”

朱慈燃口中的李阁臣和洪阁老自然是李定国和洪承畴。

这两人在大明朝的作用是什么?已经学习政务数年的朱和垠无比清楚,因此心里不免一紧。

显然,自家父亲又要开始对外征战了。

“儿臣领命……”朱和垠作揖应下,忧心忡忡的退出了东宫。

听着耳边传来的车轱辘和马匹唏律声,朱和垠抬手将窗帘收起,静静望着窗外的景象发呆。

相比十几年前,天启四十一年的北京内城显得更为繁华。

这样的繁华不仅仅局限在四周的建筑上,也体现在了百姓的身上。

曾经只有达官贵人才能穿在身上的丝绸,现在却穿在每一个行走于内城中的百姓身上。

街道上有负责打扫卫生的环卫工,他们年纪大多四十朝上。

时候过于“软弱”。

父亲总是喜欢像自己的孩子,对于不像自己的孩子,心里总归是喜欢不起来。

朱和垠虽然和朱慈燃长得有几分相似,但他的性格却和朱慈燃差别太大。

兴许是在恒河战场见到了战争的残酷,朱和垠并不认同朱慈燃对外征战的想法。

在他看来,大明需要的是休养生息,让各省的资源得到利用,把所有资源消化才对。

偏偏朱和垠在一些政见上与自己相悖,并且恰好当年朱瞻基被百官称为“好圣孙”,而如今朱和垠又被称为“好太孙”。

面对这样的“历史相似”,朱慈燃说是寝食难安也不为过。

因此,即便堵胤锡解释过了,但他依旧没有舒展眉头……

“唏律律……”

在朱慈燃皱眉的时候,朱和垠已经让人去传洪承畴等人,并自己坐上了一辆出宫的马车。

统一起来的瓦剌三大部此时其实还没有足够的实力立刻挑战大明,所以他们选择继续攻击鞑靼本部。

同时,朱瞻基也在经济上不断地打击鞑靼本部,坚持绞杀黄金家族,丝毫不注重打击已经统一瓦剌的脱欢。

于是在这样的夹击局势下,鞑靼本部的阿鲁台,阿岱汗等强人纷纷在明朝和瓦剌的联合打击之下受挫。

阿鲁台部孳畜多死,部曲离散,曾经称雄于漠北的永谢布十营已经开始崩溃。

这时候,大明征服阿鲁台的时机已到,张辅等人联合上疏朱瞻基北伐。

“监国应该比臣更清楚,这代表着什么……”

堵胤锡提到了怯懦和迂腐,这两个词看上去和马上皇帝的朱瞻基没有什么关系,但实际却是朱瞻基执政时期最大的过。

朱棣去世前夕,蒙古高原的势力,除了比较明确羁縻于明朝的关西八卫,也先土干等部之外,剩下的分五大部分。

兀良哈人,鞑靼本部,以及瓦剌的把秃孛罗部,太平部,脱欢部。

其中土木堡之变的主导者,也先太师的老爸就是脱欢。

在他退出的同时,朱慈燃也转过头去看向了堵胤锡:

“你以为,太孙如何?”

“……”朱慈燃一开口,堵胤锡便沉默了。

古往今来,许多人都在立储的事情上栽过跟头,堵胤锡明白这个道理。

这样的问题,如果是别人或许会抱着投机的心理来回答,但堵胤锡没有,因为他始终没有忘记朱慈燃对自己的“提拔”之情,因此思虑再三后,他本心回答道:

相比较二十几年前他们可以在打扫卫生同时坐下休息,天启四十一年的他们只能拿着扫把和簸箕四处走动。

伴随着环卫局的要求不断提高,现在的北京内城地上甚至不允许一块果皮、一张纸屑的存在。

这样严苛的要求,让许多环卫工疲于奔命,毕竟随手

这样的主张,自然是讨不了朱慈燃喜欢的。

朱慈燃更想的是在朱由检基础上改革,让自己的名字也能被百姓传颂数百年。

奈何朱由检把大明的国力用到了极限,哪怕朱慈燃已经让大明朝休养生息十八年,但朱由检打下的基础太厚实了,想要巩固现有的疆域非一代之功。

随着年纪增长,朱慈燃不想事事都按照自家那个齐王叔的安排来。

他可以听取建议,也可以做,但他不想让别人觉得他除了听话外,没有别的功绩。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必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