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必读小说网>都市言情>大魏芳华> 第二百九十三章 天下有变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九十三章 天下有变(1 / 2)

几个人谈论了一番,因为诸葛恪的立场,陈济与他相谈甚欢。但只是得到诸葛恪的支持、并不能成事,还需要东吴皇帝孙权的许诺。于是陈济起身告辞,只待休息一晚,明早继续顺江而下,赶去建业。

诸葛恪接过布帛观摩,说道:“我听说那件事了,许昌只守了三天,不久前大吴诸臣都在议论此事,秦亮的名声也传遍了江东。便因这样的投石机?”

蔡弘道:“我家将军画图、本欲进献吴国皇帝,诸葛将军可誊录一份。”

诸葛恪再次颔首答应,此时他才说道:“司马子元真的投汉国了?”

诸葛恪声称,他与南方不同部族的首领来往过,差别更大,君侯不必拘束。

诸葛恪邀请陈济等人去大将军府。大伙来到府邸时,只见宅邸十分陈旧。

陈济的随从里,正好有个叫蔡弘的人、乃司马师的心腹;而石苞又是司马师的亲信。关系一下子就能联络上了。

不过陈济其实没有太多必要找关系,他一路来到吴国,得到的待遇本来就非常好;因为他爹是陈震。当年孙权称帝,诸葛孔明为了与东吴重修旧好、联盟抗魏,遣使承认了孙权的帝位,使者就是陈震。

一众人相互揖拜见礼,嘘寒问暖,十分热闹。随从蔡弘见到石苞时,声音哽咽,却并未因此搅了雅兴,反倒让场面多了几分情真意切。

这时陈济的随从蔡弘却忽然说道:“诸葛将军筑城,定要防范秦亮的投石机。应慎择地形、修筑子城巩固城防。”

诸葛恪也帮腔道:“承渊(丁奉)的愿望,便是名扬天下。”

陈济先是客套了一番,说是两地风俗法度不同,自己顺流而下来得很快、来不及详细了解,若有冒犯的地方,请诸葛将军提醒包容。

诸葛恪是吴国的主战派,立刻与陈济一拍即合,附和道:“吾亦有此意,天赐良机,不可错过。如今建业瘟疫已经平息,江陵的朱施然(朱然)上书北伐相中。时机已到,我亦准备上书陛下,意率兵出东关,屯兵濡须水筑城,相机夺取淮南。”

诸葛恪把大伙安顿在了大将军府的客舍。

果然两人很快谈起了祖籍家乡的风物,说到后面,都对背井离乡、家乡被魏国占据颇有感慨。

四月初,春季结束了,仿佛亦是魏国一个时代的终结,哪怕皇帝依旧是曹芳、年号仍是正始。

光阴均匀地流逝着,事情却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出现迟缓,这是没法避免的事。

魏国内战一个多月,蜀吴两国相距千里、都不可能及时做出相应的部署,一切只得延后。

直到此时,汉国使节陈济等人、才沿着大将顺流而下,刚到达江夏郡治夏口。此地以前叫鄂城,吴国建都时又叫武昌,后来又筑新城叫夏口,大抵都在同一片地方。

陈济走的水路,却在武昌登岸,专程去拜见吴国大将军诸葛恪。

江南的初夏阳光明媚,景物颜色鲜艳,但这地方雨水多,时间稍长的建筑、便容易露出陈腐古旧的模样,阳光下反衬得更加明显。

诸葛恪本是琅琊人,口音已经变了,不过语

旁边的丁奉开口道:“秦亮在庐江起家,算起来我也算庐江人,希望有机会能会一会此人。”

如今是否能像诸葛恪所言,能够创造出“天下有变”的契机?

丁奉却不以为然,说道:“但是名气大阿!建业已经有人、把秦亮与当年的周公瑾相提并论了,善诗赋、写文、通音律,有儒将之风。”

石苞道:“将军所言极是,扬州王家内战获胜,全靠秦亮。仆率军入谯郡、兵峰抵近颍水之时,王凌还没出寿春半步,两次大战全是秦亮带兵。”

于是诸葛恪请陈济入内,引到了一座凉快的敞厅中。这时大多官吏、随从便未进来,只剩下了一些重要的人物。

陈济看了一眼蔡弘、示意他不用争执,然后拱手道:“预祝丁将军早日得偿所愿。”

诸葛恪沉声道:“如今大吴许多人,已把建业当洛阳,消磨了进取之心。大吴诸臣之中,我却是一心辅佐陛下之人,只待北伐中原建功立业!”

诸葛恪一见到陈济,便一脸笑容,仿佛这个从未见过的人是至交好友,表现得十分友善热情。诸葛恪显然知道,汉国派陈济是什么意思。

蔡弘有点尴尬道:“大多石弹打不到城楼阙楼,本来不至于几天攻破城池。但当时司马太傅刚刚接手洛阳,人心不稳。双方都是魏国中外军内|战,若是司马子元将军固守不出,十分影响士气。

不久前还是魏国人的石苞,更是转头望着北方长吁短叹,伤感之情溢于颜表。

大将军陆逊死了之后,诸葛恪很快就接替了陆逊的位置,并收编了陆逊的许多部下、包括丁奉等人。

最近这些年吴国国内的问题,除了年初建业等地的瘟疫,便是太子与鲁王之间的内斗。本来诸葛恪、陆逊都是支持太子的人,但陆逊看诸葛恪不太顺眼,嫌弃他品德不好,什么刚愎自用、好大喜功之类,诸葛恪曾专门写信给陆逊解释。书信流传了出去,叫《诸葛恪与陆逊书》,诸葛恪的示好,得到了陆逊部下的好感,等到陆逊一死,丁奉等人便投奔到了诸葛恪麾下。

加上诸葛恪之前盯着丹阳的山越人打,收了数万丹阳兵,势力很大。东吴士族分权,很讲究实力,诸葛恪已渐渐成了东吴四大姓之外最有实力的人,并出任大将军一职。

于是陈济此番出使东吴,目的地是建业、面见吴国皇帝孙权,但路过武昌、仍准备下船去先见诸葛恪一面。

除了因为诸葛恪位高权重之外,还因魏国徐州刺史石苞逃到东吴后、投奔了诸葛恪。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必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