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必读小说网>都市言情>大魏芳华> 第六百八十章 进退自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百八十章 进退自如(1 / 2)

他趁着

秦亮心里也认可马茂的建议。如果秦亮先询问诸公意见,那时有决意要出头的人、便会跳出来了,不用等到后面;而且等到太后发策命时再发难,其实也是在指责太后、陛下的名义,并不是好时机……当然也不能排除个别人,脑子一下子没反应过来。

应答能力其实需要家境、从小的锻炼机会,而钟会出身好,且才思敏捷。但秦亮估计,马茂事先有想过今日的议事场景,所以才能反应那么快,在秦亮与陈骞刚说完、他便立刻提出了计策!

众人这才各自站回位置,自觉维持秩序。郭太后走进来,便依旧来到了一侧的垂帘后面。大将军请她临朝、是指召见大臣的场合,且不称制,毕竟皇帝年纪小、不可能与大臣商议政务;但在大朝朝贺之时,仍旧是皇帝临朝。郭太后立刻发现了秦亮,入座之前、便似乎朝这边看了一眼。因为她面朝秦亮时,动作稍微停顿了一下。

次日一早,一行人带着车架仪仗,仍旧走东掖门进宫。而诸臣仍旧走南面,进止车门、到阅门。

朝会的时辰很早,众人到达太极殿庭院时、天色才刚有点亮,东堂里更是一片昏暗。秦亮等人来得比较迟,刚才还闹哄哄一片的殿堂、声音竟立刻变小了!

没一会,宦官的声音唱道:“皇帝陛下、皇太后殿下驾到!”

起初一切如常,早已安排好的编钟鼓石雅乐奏响,大伙一起行稽首大礼,然后依序跪坐于两边。

拜礼毕,大鸿胪官员望向大长秋的谒者令张欢。张欢弯着腰、趋步走到垂帘后面,过了一会又出来,向大鸿胪官员轻轻摇头。众人把殿堂上的小动作都看在眼里,猜测今天念贺词的环节、应该会省去了。

中书令陈安遂先起身,向秦亮揖拜,当众劝进,他先回顾了一番、秦亮为了朝廷作出的功劳与奋斗。包括在曹爽伐蜀时、以数百兵抵挡蜀军数万,差一点点就为国捐躯,之后多年匡扶社稷、外灭强敌,又列举了古往今来封王的事例。他接着说道:“若大将军固辞封赏,既违陛下、殿下之欢心,又使下臣不安,不利继续辅弼大事,实为不妥!”

就在这时,穿着月白官袍的秦亮才不慌不忙地起身,沉稳地向上位揖拜道:“臣亮言,臣出仕以来,从不敢奢求高官厚禄、显赫闻达。却逢庸臣误国、奸臣谋逆,吴蜀贼兵,汹汹其外;眼见大魏内忧外困,臣义愤填膺,心怀中兴之志,故敢于奋不顾身!皇室称臣忠勇(曹芳时期),封爵厚宠,臣已感激涕零。不料如今陛下(名义)又策命开国,封王备锡,地比三晋。陛下意切,连发三策,但此非人臣所敢受也。故臣恭敬御前,陈情上闻,还望陛下收回成命。”

九月中旬,

大伙送走使节,几个属官随行来到了西厅里屋。这时长史陈骞先想到了另一件事:“夏侯玄知情不报,罪责坐实了!”

秦亮闻声侧目道:“夏侯霸的招供?”

陈骞却摇头道:“据说夏侯霸情知死罪,一口咬定与别人无关。廷尉属官去夏侯玄府上询问,他起初是缄口不言。后来官吏去了两次,他才开口承认,夏侯霸逃跑之前送过信、劝他一起走,他没有答应,乃因认为自己没罪!”

秦亮回顾左右道:“这下有罪了,知情不报。”

秦亮回到洛阳近半个月,一直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几乎没在人多的场合露面。见过他的朝臣,除了亲戚、大概也只有送策命的使节等人。

虽然事情的本质不在朝廷里、而在战场上,但洛阳的这一切仍然会关系到吃相的问题!

一旁的钟会则一副懊悔的神情,仿佛正后悔、让马茂抢了先?看钟会的眼神,便知他也赞成马茂、觉得是个好办法。

如果有人跳出来,大将军还能先退一步,明天先不接受封王,回来凊算跳出来的人!但若没人指责大将军,郭太后或将当场颁

殿堂上立刻热闹起来,王广、王金虎、王明山、令狐愚等趁势纷纷劝说,让秦亮接受策命,连高柔也开口说话了,言称秦亮居功至伟,不可推辞。蒋济身体不好,据说在家里躺着的,今天没来,不过之前也写了劝进表。孙礼同样来不了,他已经躺进了棺材。夏侯玄的好友诸葛诞等人也在嘈杂中劝说,偶尔能听清几个字。

坐在正位的皇帝才七岁,自然没有回应秦亮。估计皇帝压根没听懂、大臣究竟在说什么。所以秦亮向皇帝陈词,实际是说给太后、大臣们听,尤其是公卿大臣。

这时秦亮踱了两步,便道:“尔等三人随我上朝。”

秦亮其实不太喜欢、说自己都不信的东西,包括与嵇康的言论也是实话,要么干脆不说。但眼下这种推辞、大概只是一种礼仪程序,不说不行阿,因此可以区别对待、不用太固执了!!

秦亮的眼睛立刻微微张大了半分!但别人若不仔细看,应该察觉不了。

数人一起揖拜道:“喏!”

几个人亦是莞尔。

秦亮又看了一眼陈骞,接着拿起桌案上的策命帛书、抚摸了片刻,忽然说道:“我回洛阳之后,还没参加过朝会,正巧明天是九月十五,恰逢朝贺。明日我便去太极殿,当面向太后与陛下辞谢。”

诸官议论了稍许,陈骞道:“大将军不如再等等,看太后是否任命使节、送来

秦亮想了想,仍觉得、当此迈过关键一道坎的时候,最好还是要勇于直面!他便沉吟道:“在此之前,或许还是与大家见个面比较好。”

他刚说完,从事中郎马茂便立刻沉声道:“仆有一策,大将军到了东堂,向太后与陛下辞谢之时,便先对诸臣这么说,怕诸公卿官员认为我德望不够、不敢接受。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必读小说网